456地图-→ 西藏自治区地图





西藏自治区地图:
    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划地图
拉萨市 城关区[拉萨市]  |  林周县当雄县 | 尼木县曲水县堆龙德庆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
那曲地区 那曲县 |  嘉黎县 |  比如县 |  聂荣县 |  安多县 |  申扎县 |  索县 |  班戈县 |  巴青县 |  尼玛县
昌都地区 昌都县 |  江达县 |  贡觉县  |  类乌齐县 |  丁青县 |  察雅县 |  八宿县 |  左贡县 |  芒康县 |  洛隆县 |  边坝县
林芝地区 林芝县 |  工布江达县 |  米林县 |  墨脱县 |  波密县 |  察隅县 |  朗县
山南地区 乃东县 |   扎囊县 |   贡嘎县 |  桑日县 |  琼结县 |  曲松县 |  措美县 |  洛扎县 |  加查县 |  隆子县 |  错那县 |   浪卡子县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市 |   南木林县 |   江孜县定日县 |   萨迦县 |   拉孜县昂仁县 |   谢通门县 |   白朗县 |   仁布县康马县 |   定结县仲巴县亚东县吉隆县 |   聂拉木县 |   萨嘎县岗巴县
阿里地区 噶尔县 |  普兰县 |  札达县 |  日土县 |  革吉县 |  改则县 |  措勤县

拉萨地图】: 【拉萨百度地图】 【拉萨公交线路查询】 【拉萨搜狗地图】 【拉萨google地图】 【拉萨图吧地图】 【拉萨城市吧地图
日喀则地图】: 【日喀则百度地图】 【日喀则公交线路查询】 【日喀则搜狗地图】 【日喀则google地图】 【日喀则图吧地图】 【日喀则城市吧地图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1965年8月31日正式成立,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1904年9月7日,英国强迫西藏签订《拉萨条约》。

编辑摘要

西藏 - 简介

西藏西藏

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全长近4000公里的边境线。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地理位置:地处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接壤。北部和东部与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为邻。

人 口:全区总人口为281万人(2006年末数字)。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1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1人,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数人口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平均预期寿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岁提高到目前的67岁。

面 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西藏全区共划1地级市、6地区、1县级市、76县。
气 候:年平均气温为8度左右

民 族: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其他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未识别民族有夏尔巴人和僜人,其人数较少,只有2000余人。

旅游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雪域风光。

西藏 - 名称由来

西藏西藏

汉语中的“西藏”(藏文为bod ljong)一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藏文为bod rang skyong ljong),简称为西藏。

“西藏”一词的来历,不仅社会大众,甚至专门研究藏学的学者,能够解说清楚的也不多。在现今提出的一些说法中,仍存在不少疑难之处。这是由于历史上藏语、汉语、蒙古语、满语对青藏高原各部分的地域名称和对藏族的族称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化,而且这些历史上的名称互相交叉和影响,使得至今对西藏和藏民族的称呼及其含义仍然存在较为复杂的情形。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西藏 - 发源

西藏西藏

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所以唐代汉文典籍用“吐蕃”来称呼吐蕃王朝,同时也指吐蕃王朝所占有的地域,有时还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作为族称。

“吐蕃”一词的含义和来历至今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解释,或认为源于藏语,或认为源于吐谷浑语,或认为源于突厥语,或认为源于汉语对南凉秃发氏的称呼,仍然难以得出结论不过从敦煌出土的藏汉对照的词语文书看,至少在吐蕃王朝的中期以后,“吐蕃”似乎应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称bod的对应词,是bod的音译。实际上,bod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最初可能是对苯教的法师的称呼,后来成为对苯教的称呼,再后来成为某些部落联盟的名称,以后又成为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称。藏文史籍中说,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种部落集团统治过,其中有两次是用bod khams来称呼其统治的地域吐蕃王朝兴起后,用bod作为自称,在与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 chen po(大蕃)来对应唐朝的自称“大唐”由于吐蕃王朝的统一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朝的自称bod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吐蕃王朝虽然对外将其所占有的地域总称为“吐蕃”、“大蕃”,但是在其内部区别各个地区时,别有习用的名称。吐蕃王朝最早将其本部划分为四个“茹(ru)”,包括了今天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雅隆河流域,历史上一直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习惯上又因雅隆河谷是吐蕃王朝王室发祥之地,拉萨是吐蕃王朝的首府,故称其中拉萨河流域和雅隆河流域的“伍茹dbu ru”和“约茹gyo ru”为“卫”(dbus),意为中心部分,将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的“叶茹gyas ru”、“茹拉ru lag”合称为“藏”(gtsang),意为雅鲁藏布江上游南北两岸地区。“卫”和“藏”合称为“卫藏dbus gtsang”,即表示吐蕃王朝的本部地区。吐蕃王朝后来征服的青藏高原的北部、东部,被称为“多康”(mdo khams),“多”(mdo)意为路口、河谷口,“康”(khams)意为区域,故“多康”意为吐蕃王朝向外发展的通道和基地,同时亦有外围地区之意。随着吐蕃王朝向东北方向的武力扩张,“多康”的范围逐步扩大,后来又把黄河上游到河湟谷地的地区称为“朵思麻”(mdo smad),即“多康”地区的下部,又因这一地区包含阿尼玛卿山(A myes rma chen)和朵拉仁沃山(mdo la ring bo小积石山),故又称“安多”(A mdo)地区。“多康”的其余部分仍沿用“多康”的名称,即后来所说的“康区”(khams)。《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有吐蕃王朝派遣大臣主持这三大片地域的军政首领分别举行盟会的记载,这样,由于吐蕃王朝的行政区划,到吐蕃王朝的后期,乃至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青藏高原延续近四百年的分裂时期中,青藏高原的居民习惯上把青藏高原分为“卫藏四茹dbus gtsang ru bzhi”、“多康mdo khams”、“朵思麻mdo smad”等三大部分。

元朝: 元朝统一藏族地区,扶植萨迦派建立地方政权,同时元朝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一系列的军政机构。开初,元朝在河州设立吐蕃宣慰司,作为管理整个藏族地区的行政机构,八思巴在1272年到1274年还为此在河州居住两年多。后来因为所辖地面太大,又在康区设置一个宣慰司,到1280年八思巴圆寂后,元朝为了施政的需要,又在卫藏设置一个宣慰司。

到元朝中期时,整个青藏高原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域:一是“朵思麻”,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朵思麻宣慰司),管辖今青海省大部、甘肃省南部及四川省阿坝一带;一是“朵甘思”,即吐蕃王朝时的“多康”,设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朵甘思宣慰使司),管辖今青海省玉树、四川省甘孜、云南省迪庆和西藏自治区昌都以及那曲专区的东部;三是卫藏阿里,设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乌思藏宣慰司),管辖乌思藏(即吐蕃王朝时的“卫藏四茹”)及其以西的阿里地区,也即是今西藏自治区所辖区域的大部。

元朝在总称藏族地区为“吐蕃”之外,在讲到藏族地区的各个部分时则常用“朵思麻”、“朵甘思”、“乌思藏”等名称。由于元代藏族地区又被归入“西域”的范围,元朝总称西域各族为西蕃(或写作西番),藏族被看作是西蕃之一,所以有时又习称藏族地区为“西蕃”,有时又异写为“西番”,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称呼藏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这种非正式的把“吐蕃”改换成“西蕃”、“西番”,是后来出现“西藏”一词的第一步,但是“西藏”却并不是从“西蕃”或“西番”演变来的。

明朝:

明朝对藏族地区基本上承袭元朝旧制。不过因入明后朵思麻一带藏、蒙、汉、回等族杂处,明朝设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卫管辖,故称这一带为西宁卫、河州卫等,不再用“朵思麻”作为汉文地区名称,又因这一地区邻接青海湖,所以又习称为“西海”。对“朵甘思”地区,明朝设朵甘卫。对于元代的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明朝分设乌斯(思)藏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明代的文献中常见“乌斯藏大宝法王”、“乌斯藏阐化王”等,可见明代文献中的“乌斯藏”是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名称。

明朝中叶以后,蒙古势力再入青海,俺答汗为迎请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到青海湖边会见,其子宾兔准备在青海湖南岸建寺,明朝在讨论应否同意俺答汗建寺迎佛时,兵部给事中蔡汝贤在奏折中说:“盖许之建寺,则西藏一路,往来自由,听之奉佛,则南北诸番,交通无禁”。这是汉文史料中最早见到的“西藏”一词,但是综观上下文义,还有“顺义王俺答建寺西海岸,以寺额请,赐名仰华”和“虏王俺答欲西行迎佛,乞三镇通官会话约誓,摘留头目禁治诸夷,依期贡市,并乞传甘肃、西宁开市卖茶。督臣以闻。兵部尚书王崇古言:今岁春初俺答以书送边寄臣,谓其侄孙套酋切尽黄台,请赴西海迎奉活佛。臣久闻套裘连年抢番,未年得志,欲俺答携众西援,以求报复。”故知此处的“西藏”,应当是“西海”之误。而且“西藏”一词在明代汉文文献中也仅此一见,因此它与后来所说的“西藏”一词并无关系,不能看成是“西藏”一词最早在明代出现的实例。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固始汗联合藏传佛教格鲁派统治青藏高原,因此清朝兴起时是通过固始汗与藏族地区建立关系的。蒙古语称藏族为土伯特,并称安多一带藏族为唐古特(源于蒙古在成吉思汗时代即开始称西夏为唐兀)。

清朝早期的文献称藏族为“图白忒”或“唐古特”,清顺治帝时称藏巴汗为“图白忒部落藏巴汗”,称达赖喇嘛为“图白忒部落达赖喇嘛”,这里的“图白忒”即源于蒙古语的“土伯特”,而蒙古语的“土伯特”又源于“吐蕃”,即源于藏族的自称bod。

到康熙帝时,清朝与藏族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清朝逐步了解到藏族地区各个部分在政治、社会、民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各部分的名称也不相同。除继续用“图白忒”统称藏族地区外,清朝将达赖喇嘛、班禅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习惯称为“乌思藏”、“卫藏”,后来又由“卫藏”一词演变为“西藏”。

西藏 - 文献记载

在《清实录》中,“西藏”一词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丙申条中:“西藏班禅胡土克图故,遣官致祭。”康熙六年(1667年)十月丙申条中又有:“山西陕西总督卢崇峻疏言:‘又有上年差往西藏之喇嘛回称:达赖喇嘛遵旨传各台吉申饬,不许生事。’”但是此时的“西藏”一词还没有成为一个固定的地域名称,清朝的文书中对达赖喇嘛管辖的地区,仍用不同的称呼。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第巴桑结嘉措用已经圆寂多年的五世达赖喇嘛的名义上奏,请求封第巴桑结嘉措为王,康熙皇帝即第巴桑结嘉措为“掌瓦赤剌怛喇达赖喇嘛教弘宣佛法王”。

藏王墓藏王墓

而《清实录》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月癸丑条,康熙皇帝命内大臣索额图等传谕达赖喇嘛使人罗卜臧帕克巴格隆等说:“第巴原系达赖喇嘛下管事人,朕优擢之,封为土伯特国王。乃阳奉宗喀巴之道法,阴与噶尔丹比,欺达赖喇嘛、班禅而坏宗喀巴之法。”同年八月甲午条康熙皇帝给第巴桑结嘉措的敕谕中说:“尔第巴原系达赖喇嘛下司事之人,因尔不违达赖喇嘛之语,辅助道法,朕是以优封尔为土伯特国王。今观尔阳则奉宗喀巴之教,阴则与噶尔丹朋比,欺达赖喇嘛、班禅胡土克图,而坏宗喀巴之教。”

《清实录》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庚辰条,康熙皇帝又在给第巴桑结嘉措的敕谕中说:“兹尔奏言:‘圣上严旨下颁,心甚忧惧,今惟钦遵圣谕,随力报效,倘轸念达赖喇嘛,乞降温纶。谆切奏请。挰尔既知过引罪,朕岂不念达赖喇嘛通使修礼历有年所乎?且朕若不加眷恤,尔土伯特国岂得安其生耶!”这里康熙皇帝多次称西藏为“土伯特国”,但是就在这同时,清朝官员和文书中又称西藏为乌思藏,如《清实录》康熙三十五年九月癸亥条中说:“理藩院议复:‘四川巡抚于养志疏言:臣遵旨会同乌思藏喇嘛营官等查勘打箭炉地界,自明季至今,原系内土司所辖之地,宜入版图。但番人籍茶度生,居处年久,且达赖喇嘛曾经启奏,皇恩准行,应仍使贸易。’番人之事应行文达赖喇嘛,使晓谕营官遵行管理。关系土司之事,著土司管理,勿致生事。至打箭炉四交界之地,该抚细查报部,编入一统志可也。”

《清实录》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庚辰条四川提督岳升龙奏疏中说:“打箭炉原系本朝版图,竟被乌思藏强行侵占。”同年闰七月壬子,岳升龙又奏:“臣查打箭炉各处地方,向系藏人霸占,抚臣从前查勘受贿,通同不问侵占地方,止议贸易。目今诡谋密计,买瞩藏番撤兵,仍将经制弁员送与藏番为质。”

《清实录》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庚子条清朝刑部衙门题奏:“查于养志系边疆大臣,私将驿马拨给里藏馈送礼物之人。”而同年七月庚子条康熙皇帝在和大学士等人谈论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的动向时又说:“朕巡幸蒙古之地颇多,凡事朕皆熟悉。策妄阿拉布坦人虽狡猾,但由博罗塔拉至土伯特,必经哈拉乌苏等艰险之处,路径甚恶,断不能往伐。”可见在这一时期,清朝上下对西藏地区的称呼仍有多种,在称土伯特之外,也称乌思藏,而四川地方官员中将乌思藏简称为“藏”,“藏人”、“藏番”、“里藏”等称呼也开始出现。不过至少到《清实录》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己亥条,就多次出现“西藏”一词,其中说:“先是,拉臧立波克塔胡必尔汗为达赖喇嘛,青海众台吉等未辨虚实,彼此争论讦奏,上命内阁学士拉都浑率青海众台吉之使入赴西藏看验。至是,拉都浑回奏:‘臣遵旨会同青海众台吉之使前往西藏,至噶木(达木)地方见拉臧。’寻议:‘青海众台吉等与拉臧不睦,西藏事务不便令拉臧独理,应遣官一员前往西藏协同拉臧办理事务。’得旨:‘依议。其管理西藏事务著侍郎赫寿去。’”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三月戊寅条则说:“议政大臣等议:‘拉藏及班禅胡土克图、西藏诸寺喇嘛等,会同管理西藏事务侍郎赫寿,疏请颁赐波克塔胡必尔汗以达赖喇嘛之封号。查波克塔胡必尔汗因年幼,奉旨俟数年后授封,今既熟谙经典,为青海诸众所重,应如所请,给以印册,封为六世达赖喇嘛。’从之。”这是在清朝君臣议事时反复使用“西藏”一词的事例。1721年清军驱逐侵扰西藏的准噶尔军后,康熙帝撰《御制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记斯文,立石西藏”一语,这就正式把以拉萨为主的卫藏地区命名为“西藏”。

西藏 - 行政区划

西藏自治区设1个地级市(拉萨市)、6个地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和73个县(市区)。

拉萨拉萨

其中,拉萨市辖7个县和1个县级城关区;昌都地区辖11个县,行署设在昌都镇;林芝地区辖7个县,行署设在八一镇;山南地区辖12个县,行署设在泽当镇;日喀则地区辖17个县和1个县级市,行署设在日喀则市;那曲地区辖10个县,行署设在那曲镇;阿里地区辖7个县,行署设在狮泉河镇。

具体如下:

拉萨市(管辖7个 县、1个县级城关区)拉萨市城关区、林周县、达孜县、堆龙德庆县、尼木县、当雄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

昌都地区(管辖11个县)昌都县、左贡县、芒康县、洛隆县、边坝县、江达县、贡觉县、类乌齐县、丁青县、察雅县、八宿县。

林芝地区(管辖7个县) 林芝县 、米林县、朗县、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察隅县、墨脱县。

山南地区(管辖1 2个县) 乃东县、扎囊县、贡嘎县、桑日县、琼结县、洛扎县、加查县、隆子县、曲松县、措美县、 错那县、浪卡子县。

日喀则地区(管辖17个县、1个县级市)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江孜县、定日县 、萨迦 县、拉孜县、昂仁县、谢通门县、白朗县、仁布县、康马县、定结县、仲巴县、 亚东县、吉隆县、聂拉木县、萨嘎县、岗巴县。

那曲地区(管辖10个县)那曲县 、申扎县、班戈县、聂荣县、安多县、嘉黎县、巴青县、比如县、索县、尼玛县。

阿里地区( 管辖7个县)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措勤县。

西藏 - 宗教介绍

西藏的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普遍而持久的文化现象。今天的藏传佛教也好,苯教也好,都不是单纯的一种宗教,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以来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融汇的产物,是藏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稳定社会精神生活,维持社会秩序发挥过特殊作用。同样宗教对西藏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作用,起过严重的滞后作用。据统计,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寺庙占有全藏耕地面积的36%;占有许多草场、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发放约占三大领主高利贷总额80%的高利贷;农奴耕种寺庙的土地交付的实物地租占收获量的70%左右,并要为寺庙支付繁重的乌拉差役。从以上简单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广大农奴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是可想而知的了。因此,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宗教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里的特权,是广大农奴获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自主权,宗教上的真正信仰自由的必然前提。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

1959年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在民主改革中,中央政府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宗教特权的同时,充分注意到了藏传佛教同藏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中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充分考虑到了宗教对西藏人民生活中的深远影响,重申了符合广大信教群众愿意,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作为长期不变的政策,写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重要文件中。譬如:当时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制定的《寺庙民主管理章程》明确规定:实行“政治统一、信教自由、政教分离”和各教派在宗教上“各行其是、互不干涉”的方针,充分保障了住寺僧尼的公民权利,信教不信教的个人自由同样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各教派在政治上不再受歧视,实行一律平等,为各教派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寺庙的历史文物和宗教文化典籍得到了有效保护。总之,中央政府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开展正常的宗教信仰活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自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后,中央政府仅向西藏地区就拨款7亿多元用于落实宗教政策和文物保护,先后维修了大昭寺、桑耶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夏鲁寺、拉萨清真寺、昌都芒康天主教堂等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一批重要的寺庙,并两次投巨资全方位地维修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1984年,中央政府资助专款780万元、黄金111公斤、白银2000多公斤、水银5665公斤、铜5638公斤、木材1099立方米、钢材1168吨、水泥1105.67吨及大量珠宝,在十世班禅大师的主持下,修复了五世至九世班禅灵塔、祀殿。至今,西藏修复和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住寺僧尼达4. 6万多名,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生活的需要。

西藏各宗教团体还组织和举办各种宗教性事务和活动。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于1983年在拉萨创办了西藏佛学院,并在40多座寺庙开办学经班,现有学僧近4000名,每年还推荐一批活佛、学僧到北京进入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进修深造,培养高级宗教人士。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佛教最高学位拉让巴和托让巴的僧尼达100余名。这些获得学位的僧尼目前分别在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昌都强巴林寺等寺庙承担着培养后一代高级宗教人士的任务。1984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还把收藏的佛教经典《甘珠尔》藏文拉萨版赠送给佛协西藏分会,西藏人民政府还资助50万元开办拉萨印经院,现已印出2000多部《甘珠尔》。1990年,佛协西藏分会在人民政府的资助下,经过收集以纳当版为主的《丹珠尔》各种版本,并认真校勘后,在拉萨木茹寺开始刻制十三世达赖喇嘛想要刻制而未能如愿的拉萨版《丹珠尔》,现从225部《丹珠尔》中已刻制出160多部。1985年,该分会还创办了藏文《西藏佛教》刊物,广泛发行,深受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的欢迎。198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在全国范围都压缩出版机构的情况下,特批准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设立专门整理出版包括宗教典籍在内的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自治区财政部门每年拨专款,保证出书经费。该出版社以“雪域文库”的名义,已出版近50部藏文典籍,其中包括《苯教大藏经》、《苯教甘珠尔丹珠尔》、《娘氏宗教源流》、《洛绒宗教史籍》、《德乌宗教源流》等一大批宗教典籍。该出版社在20年里包括“雪域文库”在内的图书出版册数达二十余万册,有效地保护和发掘了藏文典籍,受到了国际国内藏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其中很多图书不仅收藏于国内有关各大图书馆、相关研究部门图书馆和大学的图书馆,而且收藏于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挪威、日本等很多国家的相关图书馆里。政府尊重和保护各教派的传统宗教活动和习俗。对拉萨大法会、马年转大雪山、羊年转纳木错等活动,政府有关部门都派专人前去斋施僧众,以示祝贺。

政府还不时地组织宗教界人士积极开展国际间宗教友好往来活动。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和一些教派、寺庙,经常组织宗教人士出国访问、参观、考察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也接待前来西藏朝佛、参观、考察的国外团体和个人。另外,宗教界人士积极与政府合作共事,参政议政,为建设现代化新西藏发挥积极作用。现在全区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佛协理事以及在各级政府中任职的宗教界人士达近600多名。帕巴拉·格列朗杰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生前曾担任过国家和西藏自治区以及宗教界的许多重要职务。班禅大师圆寂后,中央政府在扎什伦布寺专门为大师修建灵塔、祀殿,以纪念这位杰出国家领导人和宗教大师。中央政府为班禅大师修建灵塔、祀殿,并组织领导班子,寻找转世灵童,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举行转世灵童的坐床典礼。第十一世班禅受到广大信教群众的真诚拥戴。这一切不仅体现了中央政府对班禅大师的尊重,也是对所有藏传佛教界人士的关怀。目前中央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各地市行署、人民政府批准坐床的转世活佛达40余名。 

西藏 - 自然地理

地形与山脉

西藏西藏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这里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北部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东是高山峡谷区,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由许多近似东西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在其周围5000多平方公里内,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与湖泊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西藏还是国际河流分布最多的一个中国省区,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组成,流量丰富,含沙量小,水质好。 雅鲁藏布江为西藏第一大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仲巴县境内的杰马央宗冰川,经珞瑜地区流入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中国境内崐)全长2057公里,流域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达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谷底最窄处仅 74米,最宽处约200米,全长为370公里。

广袤的西藏高原上点缀着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西南木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纳木错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积为24183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西藏高原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密集区;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这里的湖泊咸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过5000米的有17个,它们的面积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气候特点

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气温偏低,日温差大

全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

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谚语,即反映了这些特点。 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西藏的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西藏高原这里每立方米空气中只含氧气约150─170克,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至65.4% 。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拉萨市的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21小时。气温偏低,年温差小,但昼夜温差大。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摄氏度。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年温差为18─20摄氏度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摄氏度以上,而夜间气温降至摄氏零度以下。 西藏自治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干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显,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从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西藏 - 西藏首府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海拔 3658米。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有40万人口。其中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在藏、汉、回等民族,藏族人口占87%。拉萨市郊区的农牧业比较发达,新建了一批蔬菜、肉食基地。自治区的骨干工业企业也集中在拉萨,全市有商业网点一万多个。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拉萨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区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化风格的建筑,如拉萨饭店、西藏人民会堂、西藏大学、西藏体育馆、自治区人民医院、拉萨电影院、群众艺术馆、拉萨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等。拉萨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现已开通了程控电话,建立起卫星通信地球站;青藏铁路已历史性通车,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到全西藏的公路网已经形成,市区道路都铺设了柏油路面和上下水管道。被列入国家重点开发试验的羊八井地热田,面积20─30平方公里,地表天然热能总释放量高达10.7万大卡/秒,预计热能开发潜力15万千瓦,是中国已投入开发利用的最大地热电站。 拉萨市有古迹200多处,已开发的旅游景点20多处,待开发的景点30多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等著名建筑,都是主要的旅游区。纳木错、德中温泉和林周、墨竹工卡自然保护区,是主要的自然风景区。位于旧城区中心的八廓街,是旅游者的好去处,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风貌。这里十分繁华,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沿街摆满了各种民族手工艺品以及民族服装,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西藏 - 名胜古迹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1)布达拉宫。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筑群,位于拉萨市中心,以前是达赖的冬宫。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

(3)甘丹寺。位于达孜县。

(4)萨迦寺。位于萨迦县。

(5)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是历代班禅驻锡寺。

(6)昌珠寺。位于乃东县。

(7)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位于江孜县。

(8)藏王墓。吐蕃王朝时期藏王的墓葬群,位于琼结县。

(9)古格王国遗址。位于札达县。

(10)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郊。

(11)色拉寺。位于拉萨市北郊。

(12)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以前是达赖的夏宫,现为人民公园。

(13)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

(14)托林寺。位于札达县。

(15)桑耶寺。位于扎囊县,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

(16)卡若遗址。位于昌都县。

(17)扎塘寺。位于扎囊县。

(18)白居寺。位于江孜县。

(19)小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

(20)朗赛林庄园。位于扎囊县。

(21)大唐天竺使出铭。位于吉隆县。

(22)拉加里王宫。位于曲松县。

(23)吉如拉康。位于乃东县。

(24)桑喀古托寺。位于洛扎县。

(25)科迦寺。位于普兰县。

(26)列山墓地。位于朗县。

(27)吉堆吐蕃墓群。位于洛扎县。

西藏 - 食物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枣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随时随地可以见到酥油。在拉萨的八角街,牧民拿着一块块、一包包的酥油,摆在地上,拿在手上,到处兜售;不论城乡,每个粮油店里,一定断不了酥油的供应;走进每个家庭,柜子里摆的东西可以缺这少那,但不会没有酥油。总之,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牧民炼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离器还没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区,人们提炼酥油仍然是用土办法。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便浮了一层谈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藏族群众,特别在牧区,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热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老乡们炸果子、“卡赛”,也用酥油。

西藏 - 成立历史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通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七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决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举行成立大会,正式成立。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担任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任第一副主任委员,张国华任第二副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担任秘书长。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开撕毁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在拉萨举行武装叛乱。

1959年3月17日,达赖逃离拉萨。

1959年3月22日,拉萨战役胜利结束,拉萨市区的叛乱被彻底粉碎。

《十七条协议》签字仪式《十七条协议》签字仪式

 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权职权。鉴于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主任达赖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并任命筹委会常务委员帕巴拉·格列朗杰和阿沛·阿旺晋美为副主任委员。

1959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西藏全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决定顺应西藏人民的愿望,提前进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的请示报告》。

1965年8月23日,周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8次会议,讨论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同意于1965年9月1日召开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相应的议案。

1965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议案,通过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举行。以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大会,并表示祝贺。大会于8日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等7人为副主席。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西藏 - 交通情况

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

青藏公路,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经茶卡、都兰、格尔木到拉萨,全长1214公里,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全年畅通,是我国四条进藏公路中唯一有客运班车营运的线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藏公路,从新疆叶城到拉萨的新藏公路全长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处于无人区内,无加油站,当地的司机都要多备几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讯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时间至少在半个月以上。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

滇藏公路,从云南省下关市出发,经香格里拉,北至西藏芒康县,全长800公里。

中尼公路,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出发,经樟木友谊桥,进入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县,过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2415公里。

西藏 - 自然资源

农业

西藏西藏

西藏拥有宜农耕地680. 57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42%;净耕地面积523 .43 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 %;牧草地9693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 72 %。林地1071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27%。居民及工矿用地50.45万亩,约占 全 区土地总面积的0.03%;交通用地32.92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2%;水域8291 .9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 的31. 8%。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积最大 , 合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 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计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3%。西藏现有的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茶叶、青饲料等种植业用地均属耕种土壤范畴。耕种土壤面积最大的是日喀则地区,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7.79%;其次是昌都地区,占19.86%。山南地区和拉 萨市的耕种土壤面积基本相近,分别占15.65%和15.48%;林芝地区占全区耕种土壤的 8.65%;那曲和阿里地区耕种土壤面积较小,分别占1.99%和0.58%。全区74个 县有耕种土壤分布的占62个,为总数的84%。

全区耕种土壤归属于28个土类中的16个土类,有12个土类没有耕种土壤。其中,耕种山 地 灌丛草原土壤面积最大,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3.81%,其次为潮土和耕种亚高山草原土 ,分别占12. 83%和12.38%。耕种草甸土占9.1 %。耕种亚高山草甸土占9. 47%。耕种 褐土占8.1%。耕种灰褐土占7.99%。耕种棕壤占2.86%。这8类耕种土壤合计占全区耕 种土壤面积的96.95%,其余8个土类面积很小,合计仅占3%左右。耕种土壤主要分布 在冈 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积扇、冲积台地、冲积阶地以及湖盆阶 地 上,其中,雅鲁藏布江干流台地及拉萨河、年楚河等支流谷地内的耕种土壤就占了全区耕种 土壤的55%,其地貌条件相对较为一致。

西藏耕种土壤的垂直分布区间为海拔610米~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积占5.6%,2500米~3500米之间的占11.4%,3500米~4100米的面积占60.8%,4100米 以上的面积占22.2%。

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为放牧草场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曲和阿里地区的面积最大, 分别占全区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则地区,占15.44%;昌都地区 占8.39 %;山南地区占3.99%;林芝地区占2.72%;拉萨市占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布区间为 海拔2800米~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积占82%,海拔3500米~4600米 的面积占14%,低于海拔3500米的面积占4%。

西藏境内草地土壤归属于8个土类,高山草原上的面积最大,占全区草地土壤面积的59.48%,其次为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分别占22.47%和9.88%。以下依次为亚高 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泽土(0.94%)、山地灌丛草原土(0. 82%)和褐土(0.74%)。

全区林业土壤归属于10个大类,面积最大的是暗棕壤,占全区林业土壤的28.5%;以下依 次是黄壤,占17,6%;黄棕壤、 棕壤、赤红壤、灰褐土和亚高山林灌草甸土(亚类)的面 积基本相当,各占10%左右;砖红壤占7.83%;褐土占1.18%;红壤占0.21%。各种土壤 类型的宜林性能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升高,不同土壤类型有着不同的适生林型 和树种。海拔1100米以下,有适生热带雨林的砖红壤、红壤和赤红壤,占全区林业 土壤面积的11.81%。海拔1100米~2800米有适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的 黄 壤、黄棕壤,占全区林业土壤面积的28.18%。海拔2800米~3500米有适生温性针阔叶混交 林 的棕壤,占9.94%。海拔3400米~4600米有适生寒温性针叶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 壤 和少量灰褐土,占28.69%。此外,还有适生杨、桦、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亚高山林灌草 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占21. 39%,广泛分布在森林边缘,海拔上限可达 4700米,下限为3000米~3800米的河谷地区。

西藏的耕地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阶地、山麓斜坡、冲积扇地和湖泊 平原一带。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开垦而来的。土壤类 型因分布环境条件不同,在质地上有很大差异。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 地含腐植质较多,亦因温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分解缓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 分耕地还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层较浅、砂性重、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在复 种区耕作土壤的潜在肥力和较大肥力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较强。西藏人民从这些实际情 况出发,总结经验,把农田基本建设与改良土壤紧密结合起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到1998 年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园田和平整土地100多万亩,按农业人口 的劳动力平均,每人接近一亩。在土质改造方面,进行黏掺沙、沙掺粘,种植豆科作物,多 施有机肥料,使部分土壤质地得到改良。

西藏农业有悠久的历史,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在西藏除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类型地区不能 种植作物外,其余地区的河谷地带均有作物种植,且喜温、喜凉、喜湿和耐旱等不同生态型 作物种类齐全。据统计,西藏作物有30多个品种。在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内,种植有 水稻、玉米、鸡爪谷、甘薯、大豆、绿豆、高粱、油菜、花生、甘蔗、烟草、芝麻等多种喜 温作物和茶树、柑桔、油桐、油茶等亚热带经济林木,以及各种喜温的瓜类(南 瓜、冬瓜、西瓜)和蔬菜(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在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 旱气候区,适宜种植冬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春青稞、豌豆、蚕豆、马铃薯、油菜、甜菜 等喜凉作物和苹果、梨、桃、杏、葡萄、石榴、核桃等果树,以及甘蓝(莲花白、包心菜) 、大白菜、油菜、菠菜、萝卜、胡萝卜、芹菜、莴笋、大葱、大蒜、韭菜 等喜凉的蔬菜。在高原季风亚寒带气候区,选择优良的小气候环境,种植有早熟的青稞、油菜、圆根、萝卜等作物。

喜凉作物单产高、个体大、品质优:西藏大部分地区光照强,白昼温度 相对高、降水最集 中的季节又多为植物旺盛生长的季节,不像地中海气候那样,冬春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光 、温、水极不协调,气候资源难于发挥生产潜力。西藏地区光、温、水同季,配合协调,作 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西藏夏季气温较低,作物各发育阶段无 抑制性高温影响,光合作用日进程无"午睡"现象,光合作用 强,有机物累积多,有利于种子植物形成大穗、增加千粒重和块根、块茎植物贮藏器官的发 育,为高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西藏一般作物贮藏器官(种子、块根、块茎)特别发达,单株生产力高。如小麦、青稞 通常每穗达40粒~50粒以上,千粒重40克~55克,单穗重13克~25克以上;油菜籽千粒重4 克~6克,每株 产量10克~20克;蚕豆千粒重1000克~1500克等等,这些纪录都比我国农业比较发达的东部 地区高。

河谷农业

素有"西藏粮仓"之称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 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西起拉孜,东至桑日,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处达200公里 ,窄处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个地、市的22个县和5个国营农场, 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也是自治 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雅鲁藏布江干流拉孜至大竹卡、贡嘎至桑日等河谷段,以及拉萨河和年楚河中、下游河 谷段,均是长100公里~200公里,宽3公里~10公里的宽谷平原,海拔较低,多在4000米以 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引水灌溉便利,耕地密布,是西藏农业的精华所在。这一带气候温和,热量条件较好,年均温6℃~8℃,最暖月均温15℃左右,最冷月均温 -2℃~4℃,无霜期在120天~150天左右。光照充足,年均日照达3000小时左右,太阳辐射 强 ,降水较少,一般在250毫米~450毫米,且集中在6月~9月间,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 雨热同季,光、温、水配合较好,对作物生长有利。

本区土地总面积虽然只占全藏的3.6%,但耕地面积却占全藏的45.6%,居住着占自治 区40 %以上的人口。本区人口比较稠密,人口密度比全藏平均数高8倍,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耕 地5.1 亩,劳动力较充足。交通发达,基本上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 , 各县的多数地区有公路相通。农业技术装备较好,机械化程度较高,机耕面积在30万亩以上 , 占耕地面积的1/3以上。区内有拉萨、日喀则和泽当等地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试验场。兴 修了大批水利工程,河谷地区的多数农田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如拉萨河两岸就有30多条引水 渠道,并在主要支流上修建了小型水库、提灌站、防洪排涝和截潜流等工程设施。拉萨河下 游各县和山南地区所属各县耕地的有效灌溉率在60%左右,其他各县的灌溉率也在30%左右 。沿江、河两岸的耕地大多进行了平整和改良,部分耕地已初步实现了园田化。

矿产资源

西藏目前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高岭土、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矿泉水等12种。石油资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能源资源

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林草和畜粪等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资源发现较少。

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年电能可达17600亿千瓦时,占全国的29.7%;其中初步调查可开发水能566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300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13200万吨),占全国的17.1%。水能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藏东南地区。

西藏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在1500—3400小时之间,辐射总量大部分地区为6000—8000兆焦/平方千米。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与水能在地域分布上有互补特点。

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各种地热显示有1000多处,几乎遍及全区。中高温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藏西和藏北。

西藏有两条风带,推测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除藏东地区风能资源较贫乏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较丰富区和可利用区。其中藏北高原年有效风速时数在4000小时以上,尤多阵风。

西藏 - 特色产业

古老藏医药

被称为“雪域奇葩”的藏医药有着2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对治疗慢性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现代科技又为推动古老藏医药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藏医药学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用酥油治疗外伤的临床实践。藏药主要取材于海拔三千八百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青藏高原共有二千多种植物、一百五十九种动物和八十余种矿物可以入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

千百年来一直靠手工生产的藏药,如今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藏医药已经基本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随着藏药生产技术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陆续问世。在第二十六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上,西藏生产的藏药“ 诺迪康”和“奇正消痛贴”获得国际发明金奖,并已进入美国、日本、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青海金坷藏药集团的四种新型藏药产品已获得美国联邦食品与药品管理FDA营养增补剂认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在西藏和青海地区建立了现代化藏药厂,并且以GMP的要求与国际接轨,把传统的藏药生产加工和现代的高科技有机结合,藏药生产技术开始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藏药科研工作逐步地开展起来。在西藏、青海、甘肃等地藏医机构里成立了科研组织,对藏医藏药的医学文献、药物性能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整理、挖掘和研究。许多项目达到国际水平。

旅游业

西藏的名胜古迹蜚声中外,自然风光秀丽独特。这里有壮丽的河山、气象万千的林海雪原,也有春意盎然的草地风光和如画的高原景色。这是一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她那博大苍凉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民族和宗教文化对世人有着挡不住的诱惑。

瑰丽神奇的自然景观

西藏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品位极高,对海内外旅游者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这些资源涉及自然的、地理的、民族的、宗教的、历史的等各领域,不仅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独具特色和魅力,而且从世界范围看,也是举世无双的。所以,作为绿色产业旅游开发是西藏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之颠——珠穆朗玛峰,最深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集宗教、艺术、建筑魅力之大成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号称亚热带天然植物园的藏东南,与五个国家毗邻的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多民族及其异彩纷呈的代表性文化,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嘎玛沟和吉隆沟有“世界最美丽的谷地”之称……这些都是西藏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

高原雪峰景观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又有“雪域圣地”之称。它的北部是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及昆仑山,西南部是喜马拉雅山,举世闻名的珠穆朗玛峰坐落在此,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亘东西,为藏北和藏南的分水岭。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西段)以北的内流区,通称羌塘高原,平均海拔4500-5000米。西藏高原上分布着高大雄峻的山峰,尤以西南边境附近最为集中。世界上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西藏就占了2/3强。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座以上。

1998年全区对外开放的海拔在6200米以上的山峰达22座,其中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7000-7900米之间的山峰14座,6000-68999米之间的山峰5座。这些高山雪峰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它们都是登山、登山旅游的极好地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团体曾到西藏作登山探险和登山旅游。

江河湖泊景观

西藏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多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其中可供旅游开发的河流要数“一江两河”,这里高原田园风光优美,是江河漂流、探险猎奇、民情风俗考察、民舍建筑考察、领略民族田园风光的佳处。不但如此,流域内河谷上方还保留着不少平坦的高原面和宽浅的盆地,草原风光和草甸绿洲及成群的牦牛和洁白的羊群勾画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自然图景,引人入胜。有的盆地内、山谷里还有碧蓝的湖泊点缀着,如羊卓雍湖、泊莫湖、哲古湖、莫特里湖、错高湖等,它们大都在海拔4200米以上,这些湖泊的周围,水草肥美,既是藏天鹅、雁鸭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又为游客增添湖光水色之美,可供观鸟、休假、湖滨疗养、泛舟垂钓等旅游活动。

西藏的江河湖泊堪称世界之最,不仅分布数量多、海拔高、水质异常清澈,秀丽迷人,而且还与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相连,被誉为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的“江河圣湖”。其中最为著名的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大河,有“天河”之称。中上游南北分别被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所挟持,时而奔腾咆哮,不舍昼夜,时而一泻千里,汹涌东流,象一条巨龙婉蜒伸展,至墨脱后形成一个世界绝无仅有的大拐弯和世界第一大峡谷

藏北“无人区”

从那曲地区的安多、班戈、申扎一线往西,直到与阿里地区的交界处,有一片被称为“无人区”的广褒土地,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即使在比例尺较大的地图上,“无人区”也只留下很少“痕迹”。这里气候恶劣、寒冷,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因而人迹罕至,神秘地被称之为“无人区”。这里地势平缓开阔,湖泊广布,湖水清澈,水天一色,“无人区”实际上又是一个美丽富饶而又充满生机的高原野生动植物乐园。景区内已发现几十种陆栖脊椎动物,如藏野驴、野牦牛、藏雪鸡、藏黄羊、藏羚羊、盘羊、藏狐等;湖泊中心小岛栖息着赤麻鸭、斑头雁、棕头鸥等多种鸟类;淡水湖中还生长着高原特有的无鳞鱼、细鳞鱼和占世界种类90%的裂腹鱼。目前,“无人区”仍有许多地方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和利用。这里的神秘、野性使得这块土地具有无穷的诱人魅力。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的朝圣者 布达拉宫的朝圣者

初建于公元七世纪,十七世纪中期重建,是拉萨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它起基于拉萨河谷地红山南向山腰,依山势修至山顶,东西长360米,南北宽140米,山顶建筑物是高处直高115.4米;建筑平面组合复杂,基本上由多层的长方形平面毗连而成,设有大小房间600余间,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

这里曾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收藏和保留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有五世、十二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及乾隆皇帝为挑选达赖喇嘛转世灵童而设的金本巴瓶,并罕见的贝叶经和大量的藏文经卷,有各种唐卡、锦缎、瓷器、珐琅器、玉器和宝石。布达拉宫的大小殿堂、门厅、回廊,无不绘有彩色壁画,西大殿二楼的壁画廊为其代表,698幅壁画出自前、后藏400多位画师之手,绘有各类佛、菩萨、护法神、教派祖师、历辈达赖喇嘛以及佛经故事、宗教神话等。

“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

藏西即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个旅游区以古格王朝遗址、神山、圣湖为特色,主要以普兰为进出口岸,吸引尼泊尔和印度的旅游者到神山圣湖旅游,吸引国内外虔诚信徒来这里朝拜。古阿里曾是象雄王国的发源地和活动地域,其后的年代也曾出现过许多互不统属的邦国。游览区内遗存的部分邦国故城,以座落在札达县境内的古格城堡遗址和托林寺旧址最为著名,古格城堡遗址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兰县境内,耸立着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布钦,海拔6656米,是一座有着独特造型和观感的雪峰,在多种宗教中拥有神圣的地位。冈仁布钦峰之南的玛旁雍错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也是多种宗教信崇的圣湖。

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遗址在阿里扎达县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

“北方草原”——那曲

那曲藏语意为“北方草原”,面积达六十万平方公里,约占西藏面积二分之一,这里是西藏主要的天然牧场,著名的牦牛和野生牦牛就生长在辽阔的草原上。 高原上的湖泊,约有一千五百多个,数量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有著名的纳木措、色林湖、班戈湖等,湖泊草滩和湖岛,则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活在天鹅、野鸭、鸽子等。

象雄遗址

在那曲尼玛距文布办事处不远的穷宗有大片遗址,被称为象雄都城之所在。穷宗附近的当惹雍错是苯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边今存一建于悬崖山洞中的寺庙——玉本寺,相传为苯教最古老的寺庙,香火尤盛。象雄信奉苯教,史载苯教的缔造者辛绕是象雄第一代王。穷宗地处达果山脉中段以西处,规模可观的遗址群背依达果雪山,西临当惹雍错,地势雄奇,富有王国都城之气势。遗址总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似一扼险而踞的大石堡山寨。

纳木错

纳木错又叫纳木湖,藏语错即湖的意思。这个西藏人心目中的圣湖,每年都吸引着西藏当地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教徒们迢迢千万里,完成艰辛的旅程,来转湖朝圣,以寻求一次灵魂的超越。纳木错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也是当地藏族人心中的神湖。

昌都风景区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俗称康巴,这里生活着57万能歌善舞的康巴人。昌都地处“三江”流域,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谷岭相间的横断山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自西北向东南并排而下,谷地深切、岭脊高耸,气候宜人,生物景观垂直带谱层次清晰。这里牧场辽阔,水美草肥,千顷良田麦浪起伏,翠峰林海一望无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自治区级野生动物保护区2个。

西藏 - 民族风情

服饰

以各类重色、深色大底来衬托装饰图案和银制饰品,这可以说是藏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藏北地区的藏袍多以白、褐为主,后藏农民喜欢用鲜明、醒目的重色,引人注目,给人以明快的感受,也反映出了藏族开朗、豪放的民族性格。这种深色大底的衬托效应引发藏族服饰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色块对比。藏族服饰中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许多白氆氇藏袍镶以巨大的黑色袖口、领口和下摆,构图生动,色泽对比十分强烈。妇女发饰中,常缠入鲜红和翠绿、粉红和天蓝等对比色丝线、毛线,相互映衬。此外,各种滚边有粗细花纹之间的对比等等,这些都是对深色大底衬托效应的进一步发展。

藏族服饰在这些强烈对比之外,还存在着高度的和谐、统一,这也是藏族服饰的一大审美特征。鲜明的对比色之间,巧妙地运用复色金丝线和缓和色调等,或使色度递增排比,或使色块间巧妙过渡,取得极为明快、和谐、活泼、生动的艺术效果。最明显的例子是妇女的邦典(围裙)。有的邦典上以一个色相为基调组成紫红、赭褐、青灰等统一色彩;有的是一组组递增配置;有的为避免色块的单调,而在色条间穿插条形花纹、几何图案,使邦典既色彩绚丽又美观大方,颇具匠心。

藏族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金银玉珠宝器等饰品。由于金银是高贵、豪华、庄重和纯洁的象征,使其成为了许多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之一,藏族服饰也是如此。藏族服饰艺术的衬托原则也体现在金银饰品上,表现为饰品的花纹图案一般有地纹和主体纹。如果说服装的深色大底是感觉上的低位,被衬色是高位的话,那么金银饰品上的地纹也是低位,主体纹则是高位。低位映衬高位,高位反衬低位,主体明确又和谐统一,一般说来地纹以忍冬纹、云纹、水纹等较普遍。一件饰品往往以三层次纹样的堆叠,构成浮雕式的体形。如常见于银饰腰带上的双龙高浮雕,主纹是双龙,周围四下部分则镌出珠宝纹,其下是祥云地位,显得中心突出、层次分明。依据同样的原则,还形成了分层模样的特点,就象藏族的吊刀鞘,其颈部一圈万字连续纹样,正面六朵嵌有珊瑚的莲花与背面一对坚拉丝把鞘分作左右两串,再用箍子分成上、中、下,形成两方三排六格,多饰以镀金之龙穿行于云雾中,组成三排二方连续,也体现了层次分明、满壁生花的特点。

锅灶崇拜及禁忌

昌都卡诺遗址中就有石灶,灶在住房中间,口大底小呈锅状,灶周围嵌有一圈十块石头,均沿坑口略向外斜倾,其中有三块石头较突出,正好成为三块支点。卡诺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罐、陶盆,有明显的火灼痕迹,这是早期的陶锅。

藏族文献中也多有关于锅灶的记载,而且还赋予锅灶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载:“罗阿木之一百男丁以红铜锅扣于脑际自尽,罗阿木之一百女人怀抱铁锅于怀前而逃逸。”《雅隆尊者教法史》载:‘将铁锅罩住洛昂氏百男之胸而杀之,将铜盒盖住洛昂百女之头而杀之。”

藏族不但使用锅灶久远,而且对锅灶非常敬畏。无论是西藏的农区还是牧区、城镇还是乡村,随便走进一户藏族人家,都会发现他们的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锅碗瓢盆擦拭得一尘不染。这是因为藏族认为灶有灶神,不可怠慢,因而形成了诸多习惯和禁忌:——讲究燃料。毛发、猪粪、狗屎、油脂等有异味的或传统观念认为不洁的东西,如头发等,不能放进灶里;烧火时掉出来的柴草、牛羊粪不能用脚去踩或踢,要捡回灶里或扫到一边;灶中燃料烧完的灰烬不能同家中其他垃圾堆放一起。

烧茶、煮饭汤菜溢出锅,得马上向灶神请罪。更可笑的是,做饭的人会将罪过转嫁到别人身上说:灶神呀灶神,这不是我干的,是邻居家的锅溢出的。随后会尽快打扫干净,否则,据说夜里就会梦见蝎子。锅里也不能煮狗肉等不洁之物,或吐口水到火里或灶上,冬天再冷也不能伸脚丫到灶边烤火,或从灶台上跨来跨去。牧民们甚至对旅途中烧茶熬“吐巴”的简易石支锅灶都不敢马虎,点火放锅前要祈祷,并向火里撒些糌粑以敬灶神,临走时不能撤毁石灶,而且还要熏一些桑烟,放一点糌粑、酥油在石头上,行人边走边还回头看看是否从灶膛里升起了袅袅桑烟,这将预示着前路是否平安,而且如果人们遇到三石灶,绝不允许从上面跨过去,要绕道而行,切忌扬起灰尘。

对厨师也很讲究。寺庙里炊事员大都为终身制,需要替换时,厨师要向灶神祈请退休,新任厨师也得熏桑献供,求神保佑。除厨师外,一般人不能随意出入厨房。

搬家、节日敬灶神。藏族搬家专门举行灶神搬家仪式,往烧着牛粪的陶罐里洒些茶叶和酥油,顿时一缕缕青烟升起,主人就端着陶罐对厨房的灶神讲说搬迁的理由并请求一起去新房。当然新居的厨房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锅台壁上已画好了象征灶神的蝎子像,有些人还镶上红白石子,画上海螺,写上吉祥祝福语等等。节日里专门有敬灶神的仪式。望果节的第一天,人们要将田间的五谷备采一穗抽扎起来敬献灶神,保佑来年丰收。藏历十二月三十日,人们要用白色糌粑或白土重新粉绘灶壁上的蝎子图。

居住礼仪

在门巴族居住藏东南地区,修建房屋也有一套复杂的仪式。这些复杂的仪式都离不开“卡让欣”这种被门巴人认为带来人丁兴旺以及吉祥和幸运的东西。修房过程中,一共要做十三个卡让欣。新房落成后也要请喇嘛念经,喇嘛会念念有辞手持“卡让欣”,带着房主和工人围着新房绕三圈,然后依据一定的规定选定一个方向深挖一个坑埋入“卡让欣”。同时还要埋下九种粮、绸缎布条、金属碎片和一碗牛奶。之后便是喝竣工酒。竣工酒必须是房主的妹妹或表妹所酿,在喝酒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规定,但都与“卡让欣”有关,如手持“卡让欣”,将白线挂在“卡让欣”上,甚至开玩笑也用“卡让欣”。欢庆新房落成的酒宴一般要举行三至五天,其间喝的酒多为邻居所送,吃的油饼多为房主的亲朋好友所送,大家聚在一起,尽情地喝,尽情地欢笑,共同向房主祝贺。

在后藏(日喀则地区),向亲朋好友、邻居等祝贺其新房的落成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当地藏语中称为“康虽”。去祝贺别人新房竣工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必须要穿戴得郑重其事。去时得带上礼物。同门巴人一样,带去的礼物多为吃的东西,如牛羊肉、青稞酒、酥油等,主人也倾其所能招待客人。客人落座后不能随便走动,先得喝三大碗青稞酒,左肩上再撒上一撮糌粑粉后,才能去其它房间参观,否则会被罚酒无数。喝酒是“康虽”的主要内容,为了增加酒兴,人们还不停地唱歌来敬酒。

西藏民居风格形式丰富多彩,有着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古老的传统习惯。就建筑艺术而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居住文化而言,有自己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宗教特征。

西藏 - 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高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中位于中尼边境、地处西藏定日县境内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有很大差别。

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其间夹着许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挟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条大江。山顶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

湖泊

西藏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1500多个大小不一、景致各异的湖泊错落镶嵌于群山莽原之间,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西藏湖泊类型多样,几乎包含了中国湖泊的所有特征;区属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类盐湖大约有251个,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盐湖的周围多有丰饶的牧场,也是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出没之地。

西藏大多数中型湖泊,水色深蓝,清澈见底,加之雪山映照,令人心旷神怡。湖滨是丰饶的牧场,湖中是水禽和鱼群的乐园。一些较大的湖泊中往往有岛屿分布,这些小岛是“鸟的王国”,其中以阿里西部班公湖乌岛最为著名。 西藏最为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湖、玛旁雍错、班公湖、巴松错、森里错等。

纳木错 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地处拉萨市当雄县与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

巴松错 1997年被世界旅游组织列为“世界旅游景点”,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2年,被列入国家森林公园,在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境内。也叫错高湖。

羊卓雍湖 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藏南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湖滨建有世界上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该电站落差达800多米,抽水隧洞长近6000米,有4台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9万千瓦,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距拉萨市区110公里。

森里错 世界第一高湖。湖面海拔5386米,水面92平方公里,地处日喀则地区仲巴县隆嘎尔乡境内。在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的湖泊就有近千个,海拔超过5000米的约有17个。森里错是其中海拔最高的湖。

玛旁雍措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湖水胜似蓝宝石,清澈见底,常与冈仁波齐并称为“神山圣湖”。地处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距狮泉河镇200多公里。

班公湖 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北面,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小部分在克什米尔地区。在西藏,许多湖泊都被赋予宗教意义。纳木错、玛旁雍错、羊卓雍错,被并称为西藏的三大“圣湖”。此外,还包括在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拉姆拉错湖、地处藏北的苯教著名神湖当惹雍措、位于安多县的热振活佛“魂湖”——错纳湖等。

河流

青藏高原上的巨大山岭普遍发育着现代冰川,许多著名河流的源泉即冰川融水。西藏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密布,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在100条以上。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及其五大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帕隆藏布和多雄藏布,还孕育了长江和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上游的多条重要支流。

西藏的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种。年均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外流河按其归宿分属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主要分布在东、南、西部的边缘地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多是以高山雪水为源、以内陆湖泊为中心的短小向心水系,大部分为季节性流水,下游或消失在荒漠中,或在低地潴水成湖。

雅鲁藏布江 西藏第一大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仲巴县境内海拔5500多米的杰马央宗冰川,穿行西藏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等4个地市23个县,从墨脱县出境后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汇入印度洋。中国境内全长2057公里(在中国各大河流中居第5位),流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各大河流中居第6位),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雅鲁藏布江流域内人口约100万,耕地面积15万多公顷,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7%、总耕地的41.67%。一些重要城镇,如拉萨、日喀则、江孜、泽当、八一镇等,均分布在该流域内。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流到米林县和墨脱县的交界处,被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7782米)挡住去路而被迫改向,形成了极为奇特的“马蹄形”峡谷大拐弯。1994年,中国科学家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考察。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其长度超过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40公里),深度超过秘鲁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1998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写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山脉

西藏高原北有连绵千里的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唐古拉山脉,南有喜马拉雅山脉,西有喀拉昆仑山脉,东有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境内还有纵贯东西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其支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有5座,自然景观独具风采。

西藏高原的山脉,基本分为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主要有:

喜马拉雅山脉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山系,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由许多近似东西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主脊山峰平均海拔6200米,其中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周围有42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4座超过8000米。

昆仑山脉 自西向东横亘在西藏高原的西北缘,平均海拔5500—6000米。中国永久积雪与现代冰川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最高峰是新疆境内的慕士塔格峰,海拔6973米。

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脉 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脉 主体部分位于新疆与克什米尔的交界线上,东西延伸。其最高峰格拉丹冬峰,海拔662l米,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发源地。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 位于藏北高原的南缘,为藏北与藏南、藏东南的自然分界线,也是西藏内外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念青唐古拉峰,高7162米。

横断山脉 位于藏东南,由几条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这些山脉由西向东是: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脉等,它们分别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延续转向而来,平均海拔4000—5000米。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