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 北京市街道地图 北京市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 安徽省地图

栏目路径已经改变,更多地图详情请点击进入:安徽省地图


安徽省,简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陆省份,大致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分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在经济上属于中国中部经济区。省会为合肥市,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安庆曾为省会[2]

 

历史

主条目:安徽历史

名称由来

安徽清初属于江南省,清朝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而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3]

古代

远古

安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被称为“和县猿人”的能够直立行走的古人类在这一地区活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省潜山县的薛家岗又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痕迹,后来又在本省多处发现了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4]

隋唐之前

商朝(前16世纪 - 前11世纪)的开国君主汤曾经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当时安徽大部份居民并非华夏族,而是后来逐步同化入汉族的东夷、山越人等。

战国末期,前278年,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被秦国攻占,于是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前224年,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国灭亡。前221年,秦国完成征服六国、统一天下的计划。安徽大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寿县),北端属于泗水郡和砀郡。秦末楚汉相争,项羽在今安徽固镇县历垓下之战败给刘邦,自刎于乌江(安徽和县)。刘邦建立汉朝。

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迁到庐江郡(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区)。汉朝末年,寿春成为军阀袁术的基地。袁术后来自称皇帝,但不久病死,寿春归属军阀曹操(亳州人,三国曹魏之实际开创者)。

五胡十六国期间,从4世纪开始的之后三百年间,几支塞北游牧民族入侵华北地区并相继建立军阀政权,南方则一直保持着汉人的王朝。安徽北部成为南北方对峙的前线,战火不断。383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展开的淝水之战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战役。

隋唐宋金元

隋文帝在位时代的开皇之治促使这一地区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经过短暂的混战,唐朝统一天下,并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和统一。安史之乱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区遭受战火蹂躏。晚唐时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从河南经安徽和县渡长江入皖南,到福建、广东,后经安徽攻长安,天下大乱,藩镇割据,不久唐朝灭亡。

北宋后期,北方的金朝崛起。1127年以后,安徽北部的淮河再次成为南北对峙的前沿: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1161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出兵伐宋,在今安徽马鞍山采石大战失败。1234年,金亡于蒙古帝国。1276年,蒙古人攻占南宋京城杭州。安徽全境归元朝。

明朝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定都南京,现今的江苏省和安徽省直属中央六部管理,称为“直隶”。该区域跨长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将经济和文化差异很大的广阔地区,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洪水频繁的家乡凤阳,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和今江苏南部以富裕著称的太湖流域,都划归同一个行政区管辖。

明太祖定凤阳为中都,一度考虑迁都于此,后来放弃这个计划,只建成陵墓和一部分城墙。明代在安徽境内共设有7个府,其中4个位于长江以南: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池州府;2个位于长江北岸:安庆府、庐州府;而整个淮河流域只有凤阳府一府。长江南岸的芜湖县在明朝发展成新兴的经济中心。明成祖永乐年间移都北京,原直隶地区改称南直隶。1635年明末流寇李自成部攻陷凤阳,掘明朝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

清朝

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1667年,又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安徽省会设在安庆,驻有安徽巡抚以及安徽按察使,至于管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则长期寄驻江宁府(南京),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并迁来安庆。省界与今天比较变化不大。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粮食和军事基地,在曾国藩的湘军和陈玉成的太平军反复拉锯战中,安徽南部流失大部分人口,经济遭到严重打击,战后从河南、湖北居民移居皖南,文化习俗有所改变。同时期,捻军也发源于贫困而土匪横行的安徽北部。李鸿章在合肥附近招募淮军赴江浙作战。太平天国之后淮军成了清朝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现代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蚌埠兴起。1912年柏文蔚督皖。1913年倪嗣冲督皖。1920年张文生督皖。1922年马联甲督皖。1923年吕调元督皖。1924年姜登选督皖。1925年陈调元督皖。1926年底陈调元归顺北伐国民革命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安徽成了日本人、汪精卫政权、国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势力交错的地方。1940年在安徽发生国共冲突的皖南事变。1946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把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往合肥。1948年到1949年,安徽是国共内战期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个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又重新合并。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的婺源县划归江西,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但这又使得天长成为伸入江苏境内的一个锲子。

在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安徽省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达到633万人,占灾前人口3446万人的18.37%,其比例居中国各省的第一位[5]

经历了“大跃进”和紧接着的“文化大革命”后,安徽的农村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延续20多年的"大锅饭"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也极大地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秘密将土地公开,创造性地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使得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结果是,1979年粮食比上年增长6倍,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的5年粮食总和,农业获得大丰收。与此同时,安徽省肥西县、来安县也开始试验包产到户。1982年1月,中共中央总结经验,发出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开。安徽农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4]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安徽的农村和城市改革也逐步开始。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农村市场逐步放开;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科技兴农”方针被提出,乡镇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兴起。1980年,全省开始推行企业经营责任制,并改革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企业“吃大锅饭”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4]

合肥市夜景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安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安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2007年,全省监测的234个河流(湖泊、水库)中,20.1%的水质优,为Ⅰ~Ⅱ类;25.6%的水质良好,为Ⅲ类;但有31.2%的水质轻度或中度污染,为Ⅳ-Ⅴ类;更有23.1%的水质重度污染,为劣Ⅴ类;2007年,安徽省会合肥和重要城市铜陵的空气质量仅为三级;2007年,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和黄山市10个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酸雨[6]

省会沿革

参见:太平天国行政区划及承宣布政使司

主要资料来源:[7]

  • 1667-1760 江宁(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安庆(清安徽巡抚衙门,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驻地)[8]
  • 1760-1853 安庆(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
  • 1853-1861 安庆(太平天国安徽省驻地)
  • 1853-1862 庐州(合肥)(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
  • 1862-1911 安庆(清安徽布政使司驻地)
  • 1911-1914 安庆(中华民国安徽省军政府/政府驻地)[9]
  • 1914-1920 蚌埠(中华民国安徽省政府驻地,倪嗣冲时期)
  • 1920-1925 安庆(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张文生、马联甲、吕调元、姜登选时期)
  • 1925-1927 蚌埠(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陈调元时期)
  • 1927-1927 芜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27-1929 安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29-1929 蚌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方振武、石友三时期)
  • 1929-1938 安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38-1938 六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38-1945 蚌埠(中华民国安徽省维新政府/国民政府驻地)
  • 1938-1945 立煌(金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45-1948 合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48-1949 安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49-1949 芜湖,屯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驻地)
  • 1949-1952 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北行政公署驻地)
  • 1949-1949 屯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南行政公署驻地)
  • 1949-1951 芜湖(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南行政公署驻地)
  • 1951-1952 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皖南行政公署驻地)
  • 1952年至今 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政府驻地)

地理

地形

黄山
天柱山

安徽省与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相接,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原与丘陵、低山相间排列。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2]。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沼洼地占8.0%。

境内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等山脉,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2]

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省境淮河以北及淮河南岸河漫滩地带的皖北平原,属此区的淮北平原亚区,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南部。海拔多在20~50 米,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淮河北侧的支流向东南流入淮河和洪泽湖。平原北部深受黄河泛滥影响,近代沉积物覆盖深厚。在排水不畅的低洼和微凹地区有盐碱土和砂姜土分布。农垦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多已无存,现为人工栽培的侧柏、杨、柳、泡桐、刺槐、榆等。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省境淮河南岸河漫滩地带以南的皖中丘陵及长江沿江平原属此区的长江下游平原丘陵亚区。由河谷平原、湖盆平原(巢湖盆地最大)以及与这些平原相毗连的低山、丘陵、岗地等多种地貌类型组成。平原地区农业发达。丘陵地势起伏,大部已垦为农田,其中西部的淠史杭灌溉区水源较丰,东部则水源缺乏,旱灾突出。

气候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温一般南高于北,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一月平均温度为0~4℃,七月为27~29℃,10℃以上活动积温为4620~5300℃。当强大寒潮过境时,往往气温骤降,甚至冻害越冬作物。无霜期约为200~250 天。年降水量750~1700 毫米,地区分布一般南部多于北部,山地多于平原。皖北约750~800 毫米,皖中约800~1000毫米,沿江一带约1100~1400毫米,皖南约1600毫米,黄山光明顶为2373毫米,是全省降水量最多之地。由于季风和梅雨的不稳定性,各地历年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可相差1~3倍以上,夏季各月降水量的逐年变化更大,往往引起旱涝灾害。旱灾在皖北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淮河以南多为夏旱或秋旱。涝灾则以淮河流域较多,主要出现在7~8月;其次为长江流域,多出现在6~7月[2]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属于4个自然地理区。气候、土壤、植被与地貌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其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和土壤亦因此自北而南更迭,即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常绿阔叶林-黄、红壤。在主要栽培作物方面,也依次有小麦、杂粮、麦稻过渡和水稻占优势的差异。

地质

地质省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淮北和沿淮两侧属于中朝准地台南部,地层中富含前震旦纪的沉积变质铁矿(如霍丘)和二叠纪煤层(如淮南、淮北);皖西大别山区和江淮地区部分为秦岭褶皱系的东端,分布有前震旦纪沉积变质磷矿层(如宿松、肥东);沿江和皖南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东北部分,古生代和三叠纪为海水淹没,广泛沉积了层厚、质纯的白云岩和灰岩,燕山运动期间沿江一带岩浆活动普遍、频繁,形成了具有工业意义的铁、铜、硫、钒、铅、锌、明矾石等矿藏和石油资源。在淮北地区近年又发现了金矿。

水文

安徽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治淮,兴建了多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并开辟了新汴河、茨淮新河等,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430公里。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2]

行政区划

地图 # 行政区 行政级别
AnhuiMap.png
1 合肥市 地级市
2 安庆市 地级市
3 蚌埠市 地级市
4 亳州市 地级市
5 池州市 地级市
6 滁州市 地级市
7 阜阳市 地级市
8 淮北市 地级市
9 淮南市 地级市
10 黄山市 地级市
11 六安市 地级市
12 马鞍山市 地级市
13 宿州市 地级市
14 铜陵市 地级市
15 芜湖市 地级市
16 宣城市 地级市

安徽省现辖16个地级市,以及43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56个县:

  • 地级市:
    • 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宣城市、阜阳市、六安市、宿州市、亳州市、池州市
  • 县级市:
    • 巢湖市(属合肥市但由省直辖)、天长市(滁州市辖)、宁国市(宣城市辖)、明光市(滁州市辖)、桐城市(安庆市辖)、界首市(阜阳市辖)
  • 县:
    • 合肥市: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
    • 安庆市:怀宁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枞阳县、岳西县
    • 黄山市:歙县、黟县、祁门县、休宁县
    • 芜湖市: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
    • 马鞍山市:当涂县、和县、含山县
    • 铜陵市:铜陵县
    • 池州市:青阳县、东至县、石台县
    • 宣城市:绩溪县、广德县、郎溪县、泾县、旌德县
    • 六安市:寿县、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霍山县
    • 滁州市:定远县、全椒县、来安县、凤阳县
    • 淮南市:凤台县
    • 蚌埠市: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
    • 阜阳市: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
    • 亳州市:涡阳县、利辛县、蒙城县
    • 宿州市:灵璧县、泗县、萧县、砀山县
    • 淮北市:濉溪县

“安徽省人民政府对于境内的县域分类中的一类县,共计有16个: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巢湖市、天长市、当涂县、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广德县、宁国市、铜陵县、怀宁县、桐城市、枞阳县。

而传统意义上的十强县从这十六个县市中产生。”[来源请求]

人口

安徽省人口总数为6593.5万人(2006年),居全国第9位。人口密度为455人/平方千米(2004年数据)。

安徽省各市面积与人口数据(2007年末)
区划名称 面积(公里2) 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安徽省 140,125.79 61,180,000 66,757,129
合肥市 7,029.48 4,910,000 4,789,046
芜湖市 3,362.55 2,260,000 2,304,631
蚌埠市 5,952.13 3,210,000 3,552,702
淮南市 2,585.13 2,290,000 2,394,179
马鞍山市 1,685.74 1,270,000 1,273,201
淮北市 2,740.91 2,050,000 2,136,588
铜陵市 1,064.47 720,000 736,468
安庆市 15,398.39 5,590,000 6,109,857
黄山市 9,678.83 1,400,000 1,479,753
滁州市 13,523.22 4,110,000 4,439,557
阜阳市 10,122.77 8,360,000 9,742,858
宿州市 9,939.80 5,690,000 6,171,734
六安市 18,410.94 6,090,000 6,955,075
亳州市 8,522.58 5,100,000 5,788,897
池州市 8,391.73 1,430,000 1,580,238
宣城市 12,323.43 2,580,000 2,752,007

经济

主条目:安徽经济

根据初步核算的结果,安徽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10]

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相比,安徽属于中等发展速度的省份;同时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属于农业大省;安徽的经济总量属于中等,人均GDP大大落后于其他省份。1979-2007年29年,按绝对数比较,2007年安徽省GDP为1978年的64.46倍;按不变价格推算(以同期全国平均物价水平为基准),GDP年平均增长率9.5%,低于同期全国9.8%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次于陕西、山西等14个省份居15位。1978年-2008年,安徽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一直在第13位至第15位间轮替,1978年位居全国第13位,2005年居第15位,2006年开始居14位。1978-2008年,安徽经济的年增长率,有9年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22年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31年间有15年年增长率低于10%,16年高于10%。GDP总量的发展,1988年突破500亿元,1993年突破1千亿元,2005年突破5000亿元。人均GDP的发展,1988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国1987年突破1千元),2001年突破5千元(全国1995年突破5千元),2006年突破1万元(全国2003年突破1万元)。

2009年,安徽GDP(国内生产总值)过万亿,合肥市,马鞍山市等正式加入长三角经济区。GDP含金量名次大幅度上升。[11]

农业

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加上本省中北部有大片平原,土壤也较为肥沃,使得本省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比较优越[12]

2010年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16.4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892.6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44.3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44.3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75.6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080.5万吨,比上年增加10.6万吨,增长0.3%,为历史新高。油料产量227.6万吨,下降5.3%;棉花产量31.6万吨,下降8.7%;烤烟产量2.9万吨,增长0.9%;茶叶产量8.3万吨,增长1.5%;蔬菜产量2137.4万吨,增长5.4%;水果产量805.3万吨,增长8.0%[10]

工业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能源和冶金工业站举足轻重之地位。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也是近年来本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奇瑞汽车是本省汽车工业的标志。近年来,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纷纷在安徽投资创办企业。

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5.9%和22.6%[10]

2010年安徽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0]
指标名称 单位 数据 增幅(%)
万吨 56.5 15.3
亿米 10.9 68.0
亿升 21.9 6.0
电视机 万台 395.3 0.9
洗衣机 万台 1267.0 29.3
电冰箱 万台 2078.9 32.1
空调器 万台 1666.1 62.9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443.9 9.3
生铁 万吨 1844.9 6.0
钢材 万吨 2446.4 13.8
水泥 万吨 7873.7 13.4
汽车 万辆 124.5 35.9

商业

交通

铁路

目前安徽省内主要的铁路线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沪蓉线等。[13]

高速铁路方面有京沪高速铁路、宁安城际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合武高速铁路等。[13]

安徽省有阜阳站、蚌埠站、合肥站三个一等客运站和阜阳北站、蚌埠东站 、芜湖东站、淮南西站四个货运一等站。二等客运站有合肥南站、芜湖站、淮南站、宿州站、滁州站、淮北站、马鞍山站、铜陵站、亳州站、黄山站、砀山站、水家湖站、合肥西站、绩溪站等。[14]

公路

另见:安徽高速公路

安徽省的公路密度位于中国的前列。地市级汽车客运站共14个,县级汽车客运站65个,货运站20个。[13]

主要的高速公路有京台高速公路的合徐高速、合宁高速、合安高速、庐铜高速、铜汤高速、汤屯高速;长深高速公路的宁淮高速安徽段;济广高速公路的亳阜高速、安景高速;连霍高速公路安徽段;宁洛高速公路的蚌明高速、界阜蚌高速;沪陕高速公路的合宁高速、合六叶高速;沪蓉高速公路的合宁高速、合徐高速、合六叶高速;沪渝高速公路的广祠高速、宣广高速、芜宣高速、沿江高速、高界高速;杭瑞高速公路的徽杭高速;宁芜高速公路的宁马高速、马芜高速;合安高速公路;芜合高速公路的芜宣高速合巢芜高速;以及合肥绕城高速公路。

水运

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级港口有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等,二级港口有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铜陵港等。[13]

航空

合肥骆岗国际机场、黄山机场、天柱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等为安徽省的主要民用机场,另有在建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等。

芜湖机场、安庆机场和蚌埠机场为军用机场。[13]

社会文化

主条目:安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安徽自古以来是文化发达之地,并经历文化重心从汉唐以前的皖北地区到唐宋以后的皖南地区的转移。

  • 黄山、宣城属于徽文化圈;
  • 安庆、池州、芜湖、铜陵、马鞍山属于皖江文化带;
  • 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属中原文化地区;
  • 合肥、滁州、六安为具有过渡特征的江淮文化圈。

安徽文化上的较大差异是安徽省内人口对“安徽人”认同感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方言与民系

主条目:安徽方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省内的汉语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15]
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汉语方言体系,[16]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江淮、赣府、吴越四大汉族民系族群。

城市

安徽省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有3座,分别是合肥市、芜湖市[17]和淮南市[18]

宗教

道教

位于休宁县的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佛教

九华山拜经台

位于青阳县(原)的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寺庙林立,为地藏菩萨道场。 注:现设立了属于池州市管辖的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副地市级)

基督新教

1950年代,安徽省基督新教有20多个教派,信徒共5万人。其中中华内地会17000多人,集中在阜阳一带;长老会信徒15000人,中心在怀远、宿州和寿县;其他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教派还有圣公会、基督会、美南浸信会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芜湖曾是多个教派的公共宣教区。“文革”以后的1987年,安徽省的基督教信徒猛增到45万人。现在安徽的基督徒人数大约有200万。北部的淮河流域分布最为集中。并且在省会合肥开办了2年制的安徽神学院。安徽神学院创办于1986年,位址设于合肥市濉溪路8号,初设2年制专科(实际是中专)神学班,招收2届学生之后停办。之后有一年制义工培训班开设若干年。

天主教

安徽省的天主教变化不大,人数仍然保持在6万人的规模。主要分布在北部原来的蚌埠教区。

伊斯兰教

信徒为本省的回族,主要分布在北部淮河流域。

饮食

主条目:徽菜

安徽风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点特色。

  • 皖南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安徽风味的主要代表。它分布在黄山、歙县(古徽州)、屯溪等地。皖南菜肴讲究火功,芡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炖、煨而成,汤清味醇,原锅上席,香气四溢。以善于烹制山珍海味而闻名,其代表菜有:“清炖马蹄”、“黄山炖鸽”、“腌鲜鳜鱼”、“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石耳炖鸡”、“方腊鱼”、“徽州桃脂烧肉”、“问政山笋”等。
  • 沿江风味,以芜湖、安庆地区为代表,主要流行于沿江,以后也传到合肥地区。沿江风味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讲究刀工,注意形色,善于用糖调味,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其菜肴具有酥嫩、鲜醇、清爽、浓香的特色。“菜花甲鱼菊花蟹,刀鱼过后鲥鱼来,春笋蚕豆荷花藕,八月桂花鹅鸭肥”,鲜明地体现了沿江人民的食俗情趣。代表菜有“清香炒悟鸡”、“生熏仔鸡”、“八大锤”、“毛峰熏鲥鱼”、“火烘鱼”、“蟹黄虾盅”、“无为板鸭”、“李鸿章杂烩”等。
  • 沿淮风味,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为代表,主要流行于安徽北部。沿淮风味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菜品讲究咸中带辣,汤汁味重色浓,并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在烹调上长于烧、炸、馏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代表菜有:“符离集烧鸡”、“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鱼咬羊”、“老蚌怀珠”、“朱洪武豆腐”、“焦炸羊肉”等。
  • 小吃名点有:顶市酥、歙县豆腐脑髓、石头馃、徽州状元饭、徽州毛豆腐、蟹壳黄、合肥四大名点(麻饼、烘糕、寸金、白切片)、耿福兴酥烧饼、芜湖小笼包、马厂酥笏牌、大救驾、八公山豆腐、安庆雪花贡糕、无为送灶粑粑、五城茶干 、一品玉带糕、油炸臭豆腐、固镇油茶、淮南牛肉汤、庐州汤包店鸭油汤包、江淮酒家鸭油烧饼等

传统戏剧

安徽的传统戏剧有徽剧,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戏,泗州戏,亳州梆剧,贵池傩戏。

旅游

黟县宏村

全省共有2处世界遗产、10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世界遗产: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
  •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花亭湖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
  •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黟县、凤阳、潜山、涡阳、蒙城、宣州、和县、贵池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黟县西递镇西递村、黟县宏村镇宏村、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教育

参见:安徽省高等学校列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在学研究生38991人。普通高校100所,在校生93.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3%,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7.3万人。普通高中743所,在校生127.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比上年上升5.8个百分点。普通初中2995所,在校生27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22%。小学13997所,在校生460.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3%。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39.8万人。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739.5万人。 安徽教育发达,省会合肥市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安徽还是国家科技创新试点省,拥有中科大、合工大等国家重点大学以及诸多科研机构。

名人

安徽属于名人众多的省份,从古至今名人十分的多,名人辈出。从古代的庄子、曹操、华佗等人开始,明清时期的朱元璋、李鸿章、刘铭传,民国时期的陈独秀、胡适、冯玉祥、戴安澜、段祺瑞、孙立人,一直到当代的胡锦涛、汪道涵、王建煊等人。

政治、军事界

朱元璋
古代
  • 皋陶: 中国司法鼻祖。
  • 管仲:(?-前645),春秋时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称霸。
  • 鲍叔牙:(?-前644),春秋时齐国大夫。
  • 蹇叔:(?-?),春秋时秦国贤大夫。
  • 华元:(?-?),春秋时宋国大夫。
  • 养由基:(?-前559),春秋时楚国将领、名射手。
  • 甘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 甘罗:(前247-?),十二岁拜相。
  • 范增:(前278-前204),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谋士。
  • 张良:(?-前185),刘邦谋士,汉初三杰之首。
  • 英布:(?-前195),秦末汉初武将、政治人物。
  • 刘馥:(?-208),东汉末年扬州刺史。
  •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魏太祖。
  • 曹丕:(187-226),魏文帝。
  • 三国曹魏将军 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夏侯玄,夏侯霸,许褚,文钦,文鸯,文虎等
  • 三国曹魏官员 刘晔,蒋济,胡质,胡威,桓范
  • 三国东吴将军 周瑜,鲁肃,吕蒙,丁奉,蒋钦,周泰,陈武,吕范,吕据
  • 三国东吴官员 薛综,薛莹,楼玄
  • 桓温:(312-373),东晋权臣、军事家。
  • 桓冲:(328-384),东晋著名将领、军事家。
  • 桓玄:(369-404),桓楚政权的建立者。
  • 朱温:(852-912),后梁太祖。
  • 杨行密:(852-905),南吴太祖。
  • 吕夷简:(979-1044),北宋宰相兼枢密使。
  •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清官。
  •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的建立者,1368-1398年在位。
  • 明朝开国功臣 李善长,胡惟庸,朱升
  • 明朝开国将领 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傅友德,冯国用,冯胜,胡大海,丁德兴,沐英,蓝玉,廖永安,廖永忠,耿炳文,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吴良,吴桢,赵德胜,耿再成,华高,张德胜,曹良臣,吴复等
  • 胡宗宪:(1512-1565),明朝政治、军事人物,以设计除倭寇闻名。
  • 戚继光:(1528-1588),祖籍安徽定远,明代抗倭名将。
  • 左光斗:(1575-1625),明朝御使,谥忠毅。
  • 张英:(1637-1708),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大学士。
  • 张廷玉:(1672-1755),清朝大学士、军机大臣。
  • 年羹尧:(1679-1726),清朝大将军。
  • 曹文埴:(1735-1798),清朝户部尚书。
  • 曹振镛:(1755-1835),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重臣。
  • 姚莹:(1785-1853),清朝政治人物、学者。
  • 王茂荫:(1798-1865),清朝户部右侍郎,负责货币事务。
  • 孙家鼐:(1827-1909),光绪帝师,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
清末淮军系统
李鸿章
  • 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领袖。
  • 李瀚章:(1821-1899),曾任两广总督。
  • 李经方:(1855-1934),曾任驻日清国公使。
  • 刘铭传:(1836-1896),台湾第一任巡抚。
  • 张树声:(1824-1884),曾任两广总督。
  • 丁汝昌:(1836-1895),北洋水师提督。
  • 周馥:(1837-1921),曾任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

其他还有吴长庆,聂士成,程学启,刘瑞芬,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唐殿魁,唐定奎,潘鼎新,叶志超,马玉昆,吴毓兰等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 段祺瑞:(1865-1936),北洋皖系军阀首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 李经羲:(1859-1925),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
  • 江朝宗:(1861-1943),曾任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
  • 龚心湛:(1871-1943),曾任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
  • 许世英:(1873-1964),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 贾德耀:(1880-1940),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 周学熙:(1865-1947),财政总长、实业家。山东大学首任校长。
  • 徐树铮:(1880-1925),萧县人,曾收复外蒙古。

其他还有段芝贵,姜桂题,倪嗣冲,陆建章,王揖唐,吴光新,聂宪藩 ,杨善德, 张广建 ,马毓宝 ,张敬尧 ,郑士琦 ,施从滨 ,吴新田 ,吴炳湘 ,雷震春,赵理泰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 辛亥革命先烈 吴樾,施从云 ,范鸿仙,田激扬,吴旸谷,倪映典,陈作新等
  • 柏文蔚 (1876-1947),军人,政治家,革命家。
  • 冯玉祥 (1882-1948),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领袖。
  • 张治中 (1890-1969),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
  • 卫立煌 (1897-1960),抗日名将
  • 孙立人 (1900-1990),抗日名将
  • 戴安澜 (1904-1942),抗日名将
  • 周诒春 (1883-1958),著名教育家,曾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卫生部长。
  • 杨亮功 (1895-1992),中华民国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
  • 许历农 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 朱致远 曾任黄埔军校校长。
  • 王建煊 曾任财政部部长、立法委员,现任监察院院长,新党领导人。
  • 郭寄峤 (1902-1998),曾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
  • 郑为元 (1913-1993),曾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
  • 汪道渊 (1913-2011),曾任中华民国司法行政部部长、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
  • 高金素梅 (1965-),台湾歌手、演员、主持人,中华民国立法委员。

其他还有方振武,吴忠信,徐谦,徐庭瑶,罗本立,刘和谦,陈镇湘,郭汝霖,程邦治,丁之发,尹士豪,杭立武等

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
陈独秀
  • 陈独秀 (1879-194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 王明 (1904-1974),中国共产党前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 王稼祥 (1906-1974),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
  • 姚依林 (1917-1994),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汪道涵 (1915-2005),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 胡锦涛 祖籍安徽绩溪县,生于江苏泰州,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吴邦国
  • 李克强

其他:陈延年,陈乔年,柯庆施,张劲夫,黄镇, 共产党将领 许继慎,李克农,洪学智,王克,丁文昌,温宗仁,皮定钧,陶勇,曾绍山,滕海清,徐立清,周衣冰等

其他
  • 左慈 东汉末年道士。
  • 大乔、小乔 三国时期著名美女。
  • 方腊 (?—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 元末红巾军领袖 刘福通,郭子兴,赵普胜
  • 明朝海盗 汪直,徐海
  • 清末捻军首领 张乐行,张宗禹,任化邦
  • 杨仁山 (1837-1911),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
  • 赛金花 (?-1936),清末民初传奇女子。
  • 王亚樵 (1887-1936),民国时期著名刺客,创建“斧头帮”。
  • 陈撄宁 (1880-1969 ),道教学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 朱蕴山 (1887-198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
  • 章伯钧 (1895-1969),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
  • 周新民 (1897-1979),中国法学家。民盟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中国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
  • 赵朴初 (1907-2000),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 孙起孟 (1911-2010),民建中央主席。
  • 董寅初 (1915-2009),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

学界

胡适
  • 老子 涡阳(或者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的始祖。
  • 庄子 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桓谭 (前23-56),西汉思想家、无神论者。
  • 华佗 (约145?-208),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 王蕃 (228-266),数学家、天文学家。
  • 嵇含 (263-306),文学家、植物学家。
  • 朱熹 (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
  • 程大位 (1533-1606),算学家,被推崇为中国“珠算鼻祖”。
  • 方以智 (1611-1671),明末哲学家、科学家。
  • 梅文鼎 (1633-1721),天文学家、数学家、历算学家。
  • 江永 (1681-1762),徽州婺源人,清朝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皖派奠基人物。
  • 戴震 (1724-1777),清代语言学家、思想家。皖派代表人物。
  • 吴汝纶 (1840-1903),近代文学家、教育家,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 詹天佑 (1861-1919),祖籍徽州婺源,著名铁路设计家。
  • 陶行知 (1891-1946),教育家。
  • 胡适 (1891—1962),著名学者、思想家、外交官,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 朱光潜 (1897—1986),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 宗白华 (1897—1986),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 方东美 (1899-1977),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 徐中舒 (1898-1991),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 金克木 (1912-2000),印度学家、翻译家、文学家。
  • 周一良 (1913-2001),历史学家。
  • 严耕望 (1916-1996),历史学家。
  • 唐德刚 (1920—2009),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
  • 余英时 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
  • 江泽涵 (1902-1994),中国拓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 任新民 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 黄纬禄 (1916-2011)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 叶笃正 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慈云桂 (1917-1990)中国计算机科学之父。
  • 陈学俊 中国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奠基人。
  • 邓稼先 (1924—1986)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
  • 杨振宁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文学界

曹操
  • “三曹”:曹植、曹操、曹丕
  • “竹林七贤”之嵇康、刘伶
  • 中晚唐诗人刘长卿,张籍,李绅,曹松,杜荀鹤
  • 宋朝诗人杜默,张耒
  • 宋朝词人梅尧臣,张孝祥
  • 程敏政 明朝文学家
  • 汪道昆 明朝杂剧家
  • 阮大铖 明清之际政治人物、戏曲作家。
  • 清朝诗人龚鼎孳,施闰章
  • 桐城派文学家 方苞、刘大櫆、姚鼐、钱澄之、戴名世、程晋芳、方东树等
  • 张潮 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
  •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著《儒林外史》。
  • 梅光迪(1890-1945),西洋文学家。
  • 张恨水(1897-1967),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
  •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 海子 (1964-1989),中国当代诗人。

其他:叶以群,吕碧城,阿英,蒋光慈,吴组缃,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韦素园,汪静之,朱湘,梁小斌,方令孺

艺术界

  • 晋代画家戴逵,唐朝画家曹霸,北宋画家李公麟、崔白,明朝画家程嘉燧、李流芳、丁云鹏,明末清初“海阳四家” 渐江(法名弘仁)、查士标、孙逸、汪之瑞,黄山画派梅清,清代“扬州八怪”之汪士慎、罗聘,海上画派虚谷、黄宾虹,林散之,吴作人,雕塑家刘开渠,画家陈玉先,田黎明
  • 何震 (1530-1604),徽州婺源人,徽派篆刻宗师。
  • 邓石如 (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
  • 程长庚 (1811-1880),京剧鼻祖。
  • 张曙 (1908-1938),音乐家。
  •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马兰、韩再芬
  • 王莹 (1913-1974),中国电影、话剧女演员,作家。
  • 黎莉莉 (1915-2005),中国著名演员、歌星。
  • 成龙 (1954-),香港著名演员,导演。
  • 翁美玲 (1959-1985),安徽籍香港著名电视演员。
  • 王祖贤 (1967-),安徽籍台湾著名女演员。
  • 演员 赵薇、蒋雯丽、田海蓉、王雅捷、李琳、韩雨芹、甘婷婷
  • 导演 杨在葆、尤小刚
  • 节目主持人 胡一虎、张菲、费玉清、璩美凤、芮成钢、周涛
  • 歌手 邰正宵、费玉清、谢雨欣、解小东、孙国庆、江涛、许嵩
  • 模特 汤加丽、裴蓓 

工商界

主条目:徽商
  • 胡雪岩 (1823-1885),晚清时期的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之一。

其他:周叔弢,史玉柱,王传福,吕向阳,杨元庆,祝义才,张近东,尹同耀

体育界

  • 许海峰,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中国人、奥运会射击冠军。
  • 盛泽田,第一位获得奥运会摔跤项目奖牌的中国选手。
  • 李娜,获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金银牌的女子跳水运动员。
  • 周吕鑫,跳水运动员。
  • 邓琳琳,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团体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平衡木金牌的体操运动员。
  • 李娅,女子体操名将。
  • 王莹,女子跆拳道运动员。
  • 胡青,拳击运动员。
  • 张亮亮,击剑运动员。
  • 刘棣怀、过惕生,围棋棋手。
  • 王汝南,中国棋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领导人

另见:安徽省省长列表
  • 省委书记:
    • 曾希圣(1952年1月-1962年2月)
    • 李葆华(1962年2月-1971年1月)
    • 李德生(1971年1月-1975年5月)
    • 宋佩璋(1975年5月-1977年6月)
    • 万里(1977年6月-1980年3月)
    • 张劲夫(1980年3月-1982年4月)
    • 周子健(1982年4月-1984年12月)(代理)
    • 黄璜(1984年12月-1986年4月)
    • 李贵鲜(1986年4月-1988年4月)
    • 卢荣景(1988年4月-1998年8月)
    • 回良玉(1998年8月-1999年12月)
    • 王太华(2000年1月-2004年12月)
    • 郭金龙(2004年12月-2007年12月)
    • 王金山(2007年12月-2010年6月)
    • 张宝顺(2010年6月-)
  • 省长:
    • 曾希圣
    • 黄岩
    • 李德生
    • 宋佩璋
    • 万里
    • 张劲夫
    • 周子健
    • 王郁昭
    • 卢荣景
    • 傅锡寿
    • 回良玉(1994年11月-1998年10月)
    • 王太华(1998年10月-2000年1月)
    • 许仲林(2000年1月-2002年10月)
    • 王金山(2002年10月-2007年12月)
    • 王三运(2007年12月-2011年12月)
    • 李斌(2011年12月- )

国际友好省份

  •  美国马里兰州 1980年6月10日
  •  德国下萨克森州 1984年9月8日
  •  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区 1987年5月18日
  •  日本高知县 1994年11月8日
  •  波兰下西里西亚省 1997年6月8日
  •  也门哈达拉毛省 1998年2月17日
  •  澳大利亚北领地 2000年10月23日
  •  南非林波波省 2000年10月31日
  •  比利时瓦隆-布拉班特省 2002年5月9日
  •  埃及代盖赫利耶省 2003年9月2日
  •  菲律宾新怡诗夏省 2003年9月10日
  •  瑞典西约塔兰省 2005年9月28日
  •  阿根廷拉潘帕省 2005年2月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